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一、政策架构:从顶层设计到立体支撑的体系构建

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构建起 **“三维一体” 的政策框架 **,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网络:
  • 领域聚焦:明确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 “卡脖子” 产业链为融资核心,同步覆盖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如钢铁行业低碳改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场景。
  • 工具创新:提出 “股贷债保” 多元化融资体系,既包括银行中长期贷款、科技创新债券等传统工具升级,也涵盖 “中试险 + 研发贷”“创新积分贷” 等新型产品,无锡已落地全国首批 “科技板” 债券,规模达 6 亿元。
  • 机制保障:依托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实现精准对接,目前该平台已汇聚 34 万家企业、3100 余家金融机构,累计助企融资超 1.2 万亿元,企业平均获贷额近 3400 万元。
政策落地呈现 “中央统筹 + 地方试点” 特征:工信部在 66 个城市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推动 “一城一策” 路演与 “一月一链” 融资活动;潍坊、无锡等地率先探索供应链 “脱核” 模式、股债联动机制,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样本。

二、实践路径:金融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金融机构围绕产业痛点推出三类突破性服务方案,实现资金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

1. 重点产业链的 “长周期输血”

针对技术攻关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特点,银行机构大幅延长贷款期限、优化审批流程:
  • 中长期融资突破:兴业银行沈阳分行为抚特钢高炉改造项目提供 10 年期贷款 9.5 亿元,3 天即落地设备更新专项贷款,保障绿色智能升级顺利推进;
  • 全周期服务覆盖:建设银行构建 “初创 – 建设 – 经营 – 并购” 全阶段融资体系,承诺未来三年为制造业提供超 5 万亿元融资,助力企业 “走出去” 参与国际合作。

2. 科技型企业的 “信用赋能”

摆脱传统抵押依赖,以技术前景和数据信用为核心构建融资新逻辑:
  • 纯信用贷款普及:交通银行通过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为江苏润曼机械提供 450 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全流程线上办理仅需 2 天;
  • 创新债券工具:无锡创投集团发行全国首单混合型科创债,嵌入转股选择权,5000 万元资金定向支持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研发。

3. 产业链末梢的 “微循环激活”

针对中小供应商 “账期困局”,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
  • “脱核” 融资破题:潍坊推行 “链上潍品 — 数权贷”,以供应商交易数据为信用依据,不占用核心企业授信,为金普瑞恩机械等企业盘活应收账款,累计融资 4700 万元;
  • 跨域资源联动:工商银行依托平台算法生成评估报告,既为中科星睿提供 300 万元贷款,又牵线中国石油助其开拓中东市场,实现 “融资 + 赋能” 双重价值。

三、核心价值:从产业升级到生态重构的多重效能

金融支持政策正在重塑制造业发展底层逻辑,释放三大关键价值:

1. 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

资金向高技术领域的集中投入成效显著:2025 年上半年,工信领域企业 A 股融资 1488 亿元,同比增长 51.6%;“创新积分贷” 已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773 亿元,142 家 “硬科技” 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正如浙江某具身智能企业负责人所言,高效信用贷款让企业得以 “心无旁骛投入研发”。

2. 破解结构性融资矛盾

政策精准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空白:一方面,通过 10 年期贷款等工具解决重资产行业 “短贷长投” 问题;另一方面,“脱核” 供应链金融让 80% 以上缺乏核心企业背书的中小供应商获得融资支持,缓解产业链资金梗阻。

3. 推动产融生态协同进化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的枢纽作用持续凸显,通过 24 个特色专区实现 “企业需求 – 金融产品” 智能匹配,平均 3 日内即可建立银企对接,有效化解 “企业融资难、机构不敢贷” 的双向困境。这种协同效应正从重点产业链向区域产业集群扩散,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器”。

四、深化方向:从 “政策红利” 到 “制度常态” 的进阶路径

要实现金融与产业的长期共生,仍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1. 风险防控精细化:针对长周期融资特点,建立 “技术迭代监测 + 行业景气预警” 风险模型,推广 “中试险” 等保险工具,降低金融机构创新顾虑;
  1. 数据价值最大化:深化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功能,打通税务、海关、知识产权等数据壁垒,构建更精准的企业信用画像,提升 “数据信用” 融资覆盖率;
  1. 区域协同均衡化:在东部试点基础上,向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制造业集群倾斜政策资源,复制 “高炉改造贷款”“脱核供应链金融” 等成熟模式,缩小区域融资差距。
正如中国金融新闻网所言,金融活水正 “从东北的钢铁熔炉到齐鲁大地的农机链条” 浸润产业土壤。当多元金融工具与产业升级节奏精准共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将得到根本性锻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