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BD交易频现却遇市场冷遇,行业泡沫破裂还是价值回归?
10月16日至17日,国内创新药行业迎来一波商务拓展(BD)交易高潮。普瑞金、奥赛康、海和药物、维立志博、翰森制药等5家药企相继宣布达成重要合作协议。其中,翰森制药与罗氏达成的ADC药物授权协议涉及80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14.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维立志博与Dianthus的合作协议总金额更是高达10.38亿美元。
然而,这些利好消息并未在二级市场激起预期中的波澜。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在交易公布次日下跌超过2%,相关企业股价不涨反跌。翰森制药公告后仅微涨2.13%,维立志博更是收跌1.89%。这种市场反应与数月前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一则BD消息就足以推动相关企业股价翻倍。
H2: 创新药市场为何突然”失灵”?
H3: 估值过高与基本面脱节
本轮创新药热潮的转折点可追溯至今年5月底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12.5亿美元合作。该交易刷新纪录的同时,也点燃了二级市场的热情。截至发稿,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已接近100%,但行业基本面难以支撑如此涨幅。
招银国际研报显示,A股和港股上市的393家医药企业2025年上半年表现疲软,平均收入增长仅1.6%,平均净利润下滑3.2%。医保控费压力和国内宏观消费环境疲弱导致整体医药需求不振。
H3: BD交易背后的高风险本质
据动脉网统计,2020年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截至今年4月已有25起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高达40%。这表明,获得首付款只是开始,后续仍面临严峻的淘汰过程。
中信建投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8年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424家生物制药公司中,近半数已消失,仅4%的企业市值超过50亿美元。创新药行业的高淘汰率特性不容忽视。
H2: 市场泡沫破裂的警示信号
H3: “妖股”现象与市场恐慌
药捷安康的股价波动成为市场情绪转变的典型例证。这家今年6月港股上市的公司,在三个月内股价从13.15港元飙升至近700港元,市值一度接近2700亿港元。然而9月中旬,该股单日暴跌超50%,市值蒸发逾千亿。
这种现象表明,市场对创新药企业的估值已严重偏离基本面,概念炒作成分过大。
H3: “预告式BD”的负面影响
包括石药集团在内的一些企业开创的”预告式BD”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行业判断。广东乐赢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杰恩指出:”对尚未落地的事情发布公告,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太合理,变数太大且效果有限。”
H2: 创新药投资的未来走向
H3: 从概念炒作到价值投资转变
同写意总裁程思奇认为,经历了近一年的热闹后,二级市场的关注度已逐渐从热点叙事转向基本面。商业化能力出众、确定性高的公司将更受青睐。
徐杰恩进一步强调,研究创新药需要具体分析每个公司和管线:”竞争对手数量、管线推进情况、适应证患者规模、服药周期、全周期治疗费用等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再乘以合理的市销率得出估值。”
H3: 长期发展取决于国际化能力
受访专家预测,下一波大行情取决于中国药企未来5-10年能否建立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和国际化商业网络,真正对标辉瑞、诺华、礼来等跨国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9-2021年的创新药泡沫相比,当前中国创新药管线丰富度显著提升,许多企业的在研药物已进入临床2期、3期,有了更充分的数据支撑。
徐杰恩指出:”一款药物从IND前阶段到临床2期、3期数据初步读出,平均需要5年时间。只要行业跨过第一个5年,就将进入生生不息的发展阶段。”
H2: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随便买什么都赚”的阶段已经结束。创新药领域门槛极高,需要专业团队开展跨学科、长周期的深度研究。未来的行情中,只有真正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持续获得收益。
投资者应该关注那些具有扎实研发数据、明确商业化路径和合理估值的创新药企业,避免盲目追逐热点概念。同时,通过分散投资、设置止损点等方式控制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