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年龄壁垒,首次大规模松动!

国考年龄壁垒,首次大规模松动!

百万考公大军中,38岁的面容第一次能与23岁的应届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中国就业市场的“35岁门槛”在国家最高级别的考试中开始瓦解。

一、最卷国考:371.8万人的搏斗舞台

371.8万人——当2026年度国考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定格于此,一场录用比例达98:1的激烈竞争正式拉开序幕。

数字背后,是国考热度连续多年攀升的延续。与去年相比,今年国考计划招录3.81万人,较上年减少约1600人,竞争强度有增无减

“这与当前高校毕业生应对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时的职业规划调整密切相关。”中公教育副总裁何玓点破了报考热潮的实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公务员岗位的稳定性、社会认同感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优先选择。

二、历史性突破:年龄限制双放宽引爆舆论

本届国考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报考年龄限制的双重放宽

  • 一般岗位:从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

  • 应届硕博:从40周岁以下放宽至43周岁以下

两类人群的报考年龄上限均提升了三岁,这一调整瞬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38岁也能考公了”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众多已过而立之年的网友纷纷表示“看到了新希望”。

三、政策深意:与延迟退休同频的制度改革

年龄限制的放宽绝非孤立事件。

“国考放宽年龄是与延迟退休这一制度性改革相适应的举措。”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指出,在这一大背景下,与招聘相关的条件理应进行相应调整。

他进一步解释,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教育年限延长,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普遍推迟。同时,终身学习日益普遍,教育和工作交替进行已成为新常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传媒学院院长朱飞对此评价道:“期待国考招录放宽年龄的举措能产生‘示范效应’,使就业市场跳出‘唯年龄论’。”

四、现实图景:年龄放宽背后的结构性调整

尽管年龄限制放宽引发广泛关注,但专家认为,这一政策短期内带来的实际影响有限。

何玓分析:“国考年龄放宽是一次‘精准施策’和‘制度优化’,并非‘普惠性’扩招。对考生而言,竞争激烈的态势不会发生质变,备考的核心依然是自身实力。”

从招录结构看,税务系统成为本次国考的绝对主力,计划招录25004人,约占总数65.6%。这一现象背后,是税务系统正面临一波在岗人员退休高峰。

“上世纪80年代初,税务系统大规模招录的员工将集中退休,产生了大量空缺编制需要补充。”何玓补充道,“同时,税收监管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也增加了对金融、会计、统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破冰之旅:地方先行与制度破局

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实际上已有地方实践作为先导。

今年以来,上海、四川、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已陆续探索放宽公职类考试年龄限制。以上海为例,其2025年度执法类公务员招录已将年龄条件放宽至38周岁以下。

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正在悄然重塑中国的就业市场生态。每一个放宽的年龄数字背后,都是对“35岁危机”这一社会焦虑的有力回应。

六、未来展望:从国考破冰到市场解冻

国考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风向标,其每一项政策调整都具有超越考试本身的意义。

年龄限制的放宽,不仅为特定岗位拓展了人才选拔面,更体现了公务员制度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建议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反对年龄歧视的内容要更加具体化,实践中,劳动监察要发挥更大作用,构建公平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赵忠的呼吁道出了改革的深层期待。

当国考率先打破年龄壁垒,整个就业市场的“唯年龄论”坚冰能否随之消融?这场从国家考场开始的变革,正悄然推动着中国劳动力市场走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未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