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疾呼:APEC须以务实合作,破解全球“多边主义困局”

潘基文疾呼:APEC须以务实合作,破解全球“多边主义困局”

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经济碎片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APEC会议前夕的专访,无疑是一次切中时弊的权威发声。他的观点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峰会设定了议程,更深刻指出了APEC这一关键区域组织在当下的历史使命。

一、 潘基文的“诊断”与“药方”:直面全球治理的深层危机

潘基文的核心论断是“多边主义危机日益加深”。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现实的精准描述。

  • “危机”的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被人为干扰、国际规则受到挑战、地缘冲突分散了全球合作的精力。这使得以规则为基础、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共同问题的多边主义模式面临空前压力。

  • “药方”的针对性:他为APEC开出的三项优先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确保供应链稳定、共同制定数字化标准,正是针对当前危机的核心痛点。这三者分别对应了人类的生存危机(气候)、全球经济的运转效率(供应链)和未来经济的规则权(数字标准),都是任何单一国家无法独自解决,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应对的挑战。

二、 APEC的独特价值:在裂痕中维系亚太合作的“软性”纽带

与一些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国际组织不同,APEC以其自愿、协商、非约束性的“亚太方式”著称。在当下高度分裂的国际环境中,这种“软性”恰恰成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 搭建对话平台:在成员国之间存在显著分歧的背景下,APEC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对话平台,确保主要经济体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避免误判。

  • 聚焦务实经济合作:尽管政治分歧存在,但各成员在发展经济、促进繁荣上的利益是共通的。APEC能够暂时搁置政治争议,聚焦于关税、供应链、数字贸易等具体经济议题,以成果导向的行动维系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 韩国角色的再定位:20年后的回归与中间桥梁的尝试

本次APEC会议在韩国举行,是时隔20年后韩国再次担任东道主。这一时间点本身就富含象征意义。

  • 从“追随者”到“协调者”:2005年主办APEC时,韩国更多是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20年后,韩国作为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其角色正试图向“协调者”和“桥梁”转变。它需要在中美等大国之间,以及发达与发展中成员之间,寻找利益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 潘基文的背书:作为一位享有全球声誉的韩国籍外交家,潘基文此时的发声,既是对APEC机制的支持,也是对韩国政府主办此次会议的一种“软性”背书,旨在提升韩国在区域乃至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前瞻:APEC庆州会议的挑战与机遇

潘基文的呼吁为APEC庆州会议指明了方向,但前路依然挑战重重:

  • 能否凝聚共识?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各成员能否在气候行动、供应链韧性等具体议题上达成有雄心的共同宣言,是衡量会议成败的关键。

  • 能否抵制“脱钩断链”? 会议能否通过切实合作,向世界发出“反对脱钩、维护供应链稳定”的强烈信号,将直接影响全球市场信心。

  • 能否为数字未来立规? 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APEC能否启动具有前瞻性的标准制定进程,将决定亚太地区能否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结语

潘基文的深刻洞察提醒我们,亚太地区的繁荣密码从未改变,那就是“合作”。APEC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引擎,更应是照亮多边主义前路的灯塔之一。在庆州,世界将密切关注,亚太领导人能否以智慧和魄力,回应这一时代的迫切呼唤,用务实的合作成果,为深陷危机的全球治理注入一剂宝贵的“解毒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