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年龄歧视不仅是保障中年群体权益,更是激活人力资本的关键之举

热点直击:多领域撕开 “35 岁门槛” 缺口

2025 年末的求职市场传来双重突破:春秋航空在兰州、上海基地专项招聘 “空嫂”,将客舱乘务员年龄上限放宽至 40 岁,明确已婚已育优先且无经验限制;中央机关 2026 年度国考更首次打破 35 岁铁规,报考年龄上限提至 38 岁,硕博应届生可延至 43 岁。这两则新闻与上海执法类公务员放宽至 38 岁、融资租赁企业取消年龄限制等现象,共同勾勒出就业市场的新趋势。
“这是顺应航空业复苏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 春秋航空招聘负责人直言,大龄从业者的亲和力与应变能力在客舱服务中更具优势。而中央财经大学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 1985 年的 32.25 岁升至 2022 年的 39.72 岁,35 岁门槛早已与现实脱节。

冰山下的困境:隐性歧视让 “年龄放宽” 打折扣

政策暖风之下,37 岁的席女士仍遭遇求职滑铁卢:拥有 11 年经验的她,在客服岗位竞聘中败给仅 1 年经验的 23 岁求职者,企业未说明理由便以 “不合适” 拒绝。40 岁程序员刘先生的经历更具代表性 —— 因 “公司业绩不佳” 被裁员,实则深陷 “中年危机” 的行业共性困境。
这类隐性歧视并非个例。某 HR 从业者透露,企业顾虑集中在三方面:中年员工薪酬成本更高、文化融入速度慢、已婚女性可能带来生育用工成本。更隐蔽的是算法歧视:招聘平台通过后台设置自动筛除 35 岁以上简历,求职者连面试机会都无法获得。北京策略律师张烨阳指出,这种歧视因 “取证难、处罚难” 成为维权死穴。

根源解析:劳动力转型与企业短视的博弈

“年龄放宽是‘能力导向’对‘年龄导向’的胜利。” 中国政法大学汤闳淼教授一针见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平均年龄突破 39 岁,企业若固守年轻偏好,无异于放弃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某建筑企业总经理坦言:“中年员工的稳定性与专业度,是应届生无法替代的”。
但企业的现实考量亦难忽视。在经济承压期,控制薪酬成本、追求短期效率成为优先选项。更值得警惕的是 “标签化歧视”—— 春秋航空将已婚女性乘务员称为 “空嫂”,汤闳淼批评这种称谓人为绑定职业与婚育状态,本质仍是年龄歧视的隐性延伸。

破局之路:从 “纸面禁止” 到 “落地执行”

要让年龄放宽真正落地,需构建 “企业 — 平台 — 政策” 三重保障网:
  • 企业端:建立能力评估体系,如春秋航空可将 “亲和力、应变力” 等核心需求量化,替代 “已婚已育” 等隐性条件,统一使用 “乘务员” 中性称谓。
  • 平台端:强制算法审计,推行 “歧视推定规则”—— 求职者证明年龄可能是被拒原因时,由平台举证无歧视行为,破解 “看不见的筛选”。
  • 政策端:细化法规条款,明确 IT、客服等行业的年龄适配标准,对算法歧视设立罚款机制。政府可带头扩大 35 + 招聘比例,树立 “能力优先” 标杆。

“当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近 40 岁,就业市场必须跟上时代步伐。” 汤闳淼强调,破除年龄歧视不仅是保障中年群体权益,更是激活人力资本的关键之举。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