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坚守:上海筑起困境青少年 “托底防线”
20 年坚守:上海筑起困境青少年 “托底防线”
2003 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组建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至 660 余人。2023 年,恰逢队伍成立 20 周年,团上海市委启动的 “追光小屋” 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已为 1000 多个孩子打造专属学习生活空间。从发现困境少年到定制帮扶方案,再到长期跟踪回访,上海构建起一套 “全方位、闭环式” 的青少年服务体系,让社工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 “朋友与家人”。
个案温暖:从 “阳台书桌” 到 “追光空间” 的蜕变
小玉:社工当 “家长”,陪她走过十年成长路
“英语再提几分,就能冲进年级前二十!”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杨浦工作站社工张彭婉,对服务对象小玉的成绩了如指掌。十年前,小玉母亲早逝、父亲失踪,与残疾外公挤在一居室里,学习只能在阳台将就。2024 年 “追光小屋” 项目启动后,张彭婉顶着烈日帮祖孙俩搬杂物、协调改造场地,更在小玉考试失利时帮她分析考卷,以 “小玉家长” 身份加入学校家长群,家长会笔记记满细节。如今的小玉积极向上,中考后拥有了独立学习空间,而张彭婉的陪伴,早已超越 “社工” 的职责边界。
小晨:从 “沉默少年” 到 “数学满分学霸”
普陀区初三男生小晨曾是 “没人懂的孩子”:幼年丧母,外公外婆离世后,由东北来的奶奶照顾,与父亲关系疏远。街道团工委安排社工蒋雯冰介入后,不仅为他申请 “追光小屋” 改造,还教奶奶做上海菜缓解亲子隔阂,对接公益助学资源。从 “问三句答一句” 到主动分享心事,小晨逐渐打开心扉,最终以 710.5 分、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理想高中,还在日记里写道:“追光小屋给了我温暖,我也想做更多人的光。”
庆庆:装修间隙的 “危机干预”
徐汇区社工李逸铭在 “追光小屋” 设计阶段,突然接到帮扶对象庆庆母亲的求助 —— 青春期的庆庆用剪刀自残缓解压力。李逸铭没有急着推进装修,而是坐下来陪庆庆聊天,引导他换角度看问题,还带他参加街道 “周末半日营”。当庆庆在植物园活动中主动带领小朋友参观,并小声问 “下次还能来吗” 时,改变已然发生。如今庆庆成绩跃升至班级第五,成了化学课代表,还主动辅导妹妹功课。
体系支撑:不止 “改房子”,更是 “暖心灵”
“追光小屋” 绝非简单的硬件改造,其背后是上海 20 余年打磨的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闭环:
- 精准发现:基层团组织与社工联动,从社区走访、学校反馈中识别困境少年,如长宁区小明从小学三年级就被长期关注;
- 定制服务:改造方案充分尊重孩子意愿,小到颜料颜色、书桌位置,都由社工、团工委、施工方与家庭共同敲定;
- 长期跟踪:改造后持续跟进,如奉贤区社工王爱红为小光安装隔音玻璃门后,还帮他融入社会,助其从 “麻将桌旁学习” 到成为年级第一、学校大队长;
- 资源整合:联动爱心企业提供物资,组织亲子小组、暑托班等活动,形成 “社工 + 团组织 + 社区 + 企业” 的多元支持网络。
微光成炬:受助少年变身 “追光者”
帮扶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一个孩子的当下,更在于点燃他们传递温暖的火种。
奉贤区的小光,曾因家庭困难在客厅麻将桌旁学习,如今主动成为寒托班、暑托班志愿者,直言 “困境中有人为我点灯,我也想成为光”;青浦的小雨,16 岁成孤儿后获社工与团组织帮扶,18 岁考上大学社工专业,如今在社会组织实习,服务老人与困境儿童,“我被爱过,也要去爱别人”。这些少年的转变,印证了上海青少年服务体系的长远价值 —— 让 “被照亮者” 成为 “发光者”。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皆为互联网信息加以整理收录,若文章或页面信息给你带来不适或侵犯你的权益,请告知primocosmos.com邮箱admin#“换成@”后加域名即可.另: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