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态环境部(国务院组成部门)官方唯一核心线上载体,核心定位是 “统筹全国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覆盖环境监管、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公众互动四大领域,整合大气、水、土壤、核与辐射、气候变化等全要素生态环境业务,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连接政府监管与社会公众的权威窗口。
网站功能围绕 “监管 + 服务 + 信息透明” 搭建,模块清晰且专业性强,既满足政府监管需求,也适配企业合规、公众知情的实际诉求。
多层级资讯传递
- 国家大政:转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生态环保的重要讲话(如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球妇女峰会讲话),国务院常务会议涉及生态环境的部署(如绿色低碳转型、碳市场建设);
- 部门动态:发布生态环境部日常工作(如部长黄润秋会见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全国生态环保执法行动(如 “环境应急・2025” 丹江口库区应急演练);
- 地方与国际:地方快讯(如黑龙江 “十五五” 生态规划、内蒙古环乌海地区治理)、国际资讯(如第九次中澳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IAEA 核安全动态),帮助用户掌握国内外生态环境趋势。
核安全专项动态作为国家核安全局的 “依托载体”,同步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如 “华南监督站监督‘玲龙一号’全球首堆水压试验”“季度核安全形势分析”“福建漳州核电厂 2 号机组运行许可证颁发”,体现 “核安全监管” 的专业属性。
这是网站最核心的民生服务板块,以 “实时数据 + 定期报告” 形式,公开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涵盖四大环境要素:
大气环境质量
- 实时数据:发布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AQI(空气质量指数)实时值、日报,标注首要污染物(如 PM2.5、PM10、O₃),例如 2025 年 10 月数据显示,北京市 AQI 30(优)、哈尔滨市 203(重度污染);
- 预报与月报:提供未来 1-3 天全国空气质量预报、城市空气质量月度报告,助力公众出行决策。
水环境质量
- 地表水数据:公开全国重点断面水质(如黄湖 Ⅲ 类、龟山塔 Ⅱ 类、王家沟 Ⅰ 类),标注水质类别(Ⅰ- 劣 Ⅴ 类)与监测时间,覆盖河流、湖泊、水库;
- 海洋与地下水:发布《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补充水环境全链条信息。
其他环境要素
- 土壤环境: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
- 辐射环境:发布全国空气吸收剂量率、核设施周边辐射监测数据,消除公众对核辐射的焦虑;
- 噪声与固废:印发《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覆盖声环境、固废管理。
统计公报每年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汇总大气、水、土壤、生态、噪声等年度数据,是了解全国生态环境整体情况的权威依据。
多层级政策覆盖
- 国家法规:转载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如《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 部门规章:发布生态环境部文件(如《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 年版)》《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核安全局专项文件(如民用核安全设备许可证审批);
- 标准规范:制定生态环境标准(如《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管理技术规范》《水质 丙烯酰胺的测定》),明确污染防治、监测的技术要求。
通俗化政策解读通过 “一图看懂”“答记者问”“专题解读” 简化专业政策,例如:
- 《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第一批)》用 “一图看懂” 说明管控物质、用途与风险;
- 联合税务总局解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2.0 版)》,帮助企业理解环保相关税收优惠;
- 解读《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明确地方政府生态环保责任。
作为核心板块,“业务工作” 模块细分 20 + 领域,体现监管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环境监管与执法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开督察反馈问题、典型案例(如地方污染治理不力案例),推动地方整改;
- 污染防治攻坚:开展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如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
-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设施(如核电厂、研究堆)、放射源、电磁辐射,审批民用核安全设备许可证,发布核安全行政处罚(如中核核电、大亚湾核电违规处罚)。
政务服务与合规支持
- 环评与排污许可:受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如油田开发、特高压工程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公示审批结果;
- 固废与化学品管理: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范危险废物收集、处置;
-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解读碳配额分配、碳质押等政策,参与《巴黎协定》国际合作。
生态保护与修复
- 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 生态修复:开展通江湖泊(鄱阳湖)、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公开修复成效。
公众参与渠道
- 投诉举报:开通 “生态环境网络投诉举报”“微信投诉举报”,受理噪声、废气、废水等污染举报;
- 意见征集:就《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等政策征求公众意见,推动政策贴合民生;
- 依申请公开:接受公众对生态环境信息的公开申请(如环评报告、监测数据),保障知情权。
监管透明化
- 曝光台:公开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如危险废物非法转移、机动车排放检验作弊)、核安全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公开惩戒倒逼合规;
- 执法公示:发布 “涉企行政检查公示”“环评信用管理‘黑名单’”,明确企业违法成本。
作为生态环境部履行职能的核心载体,网站通过政策制定、监管执法、数据公开,推动 “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 等国家战略落地,同时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如中澳气候变化对话、IAEA 合作),传递中国生态环保经验,提升国际话语权。
企业可通过网站快速获取环评要求、排污许可标准、危险废物管理规范,查询环保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避免因政策不熟悉导致的违规处罚;同时,核安全设备审批、辐射安全许可证办理等线上服务,减少线下跑办成本,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公众可实时查询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了解身边环境质量;通过投诉举报渠道反馈污染问题,参与生态环境监督;科普内容(如 “六五环境日” 专题、核安全知识)帮助公众科学认识生态环保,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是生态环境部统筹全国生态环境管理的 “数字化中枢”,不仅是政策发布、业务办理的 “实操平台”,更是连接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企业绿色转型、公众环境权益的 “关键纽带”。
- 全领域覆盖:从大气、水、土壤到核与辐射、气候变化,涵盖生态环境所有核心要素,避免 “多平台查询”;
- 权威性极强:所有政策、数据、监管信息均为生态环境部官方发布,是生态环境领域的 “权威信息源”;
- 互动性突出:通过投诉举报、意见征集、信息公开,让公众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全民共治。
网站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生态环境管理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仅能提升环境监管效率、降低企业合规成本,还能通过数据公开与公众参与,助力构建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 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